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让禁毒“宁夏经验”更显活力-凯发网
中国禁毒网讯 2015年,我区禁毒工作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全区毒情底数不断清晰明朗,禁毒工作取得了“四升三降”的良好成效,即破获毒品刑事案件数、参加社区戒毒康复人数、戒断3年未复吸人数、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持续上升;毒品价格、外流贩毒人数、新发现吸毒人数持续下降。全区正在执行社区戒毒康复4927人,同比增长61%,执行率达到87%。戒断3年未复吸人数达到5727人,同比增长20%,新发现吸毒人员3471名,同比下降14%,毒品海洛因、冰毒价格较大收戒前下降达30%。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同比上升了5.5个百分点。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部署要求,加强领导,主动担当,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各项禁毒工作的任务落实,“大收戒”、缉毒破案、社区禁毒社区康复等成果明显,毒品消费市场大幅萎缩,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国务委员、国家禁毒委主任、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多次批示我区禁毒工作,充分肯定工作成效,宁夏经验在全国禁毒委工作会上向全国交流推广。
基层群众蕴藏着极大的改革动力和创新智慧,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看得最清楚、感受最深。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区禁毒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我区禁毒人民战争的重要方法,防风险、促发展,解难题、补短板,宁夏禁毒工作经验创新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1.惠农区有个“阳光小屋”(小标)
马某花今年已经41岁了,她是首批受益于“阳光小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的吸毒者。10年前,马某花开始做生意,勤奋加上聪明,投资了矿山挖煤,很快成为众人羡慕的百万元户。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丈夫在一次车祸中不幸遇难,留下她和10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在一位朋友的怂恿下,因为好奇,她沾染上了海洛因。2004年时,马某花散尽百万家财,沦落到了以卖淫养吸的地步。当年,她因吸毒被劳教2年,经过2年的改造,她已经戒掉了毒瘾,也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非议和歧视,让她感受不到一点温暖。她又开始吸毒了,“反正就是破罐子破摔了”。
在这个时候,她听说了“阳光小屋”。“阳光小屋”由惠农区南街办事处牵头在新村社区建立,集就业培训、心理疏导和干预、法律援助、困难救助为一体,内设心理咨询室、技能培训室、宣传教育室、文体娱乐室等 10 个功能区。同时还组织招募了100名社区禁毒志愿者成立了南街 “阳光使者团”,划分为宣传教育、跟踪帮教、就业指导、困难救助、心理疏导等5个小分队。每名阳光使者还与1名到2名戒毒康复人员结成对子,实行一对一帮教。街道还依托阳光小屋,打造了南街街道“阳光小屋”禁毒教育基地,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刘西宁老师,为吸毒人员开展个别教育、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等工作。社区义务工作者和刘西宁老师对马某花,嘘寒问暖,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质、精神帮助。考虑到她以前做过生意,头脑灵活,大家商量让她开一家干洗店,街道、企业共募捐了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半年过去了,如今,马某花的干洗店生意红红火火,儿子毕业后在银川工作每月可以挣到3000元,每当有人夸奖她的戒毒和创业时,她毫不吝啬地说道:这一切多亏人家 “阳光小屋”的付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现在和未来!
如今,“阳光小屋”的技能培训室先后组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举办了煤质化验、电气焊技术、驾照培训、面点制作、穿珠、插花等技能培训班,实现再就业79人。社会群众对戒毒人员的态度也从敌对鄙视、戒备冷漠转向同情理解和宽容接纳。目前共为21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或家属申请了城市低保,19人申请了廉租房求助,“阳光小屋”成了社区戒毒人员温暖的家。
2.金星镇“四色管理”筑牢社区禁毒基础(小标)
1月20日一大早,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禁毒专干与社区网格警员、网格司法员、网格帮教员、网格信息员及禁毒志愿者来到了该镇戒毒(康复)中心站的康复人员李某家,对李某的近期工作、生活状况进行了解,并给其讲解禁毒知识。
李某家属说:“在戒毒(康复)工作站工作人员和家人的帮助下,李某已经深知毒品的危害,如今已经远离毒品,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李某则说:“通过四色管理让我知道别人和我是一样的,每次去报到看到别人的颜色和等级比我的低,心理感觉很不是滋味,就想的怎么能和他们一样争取早点变成最低的蓝色。”
金星镇禁毒专干王力鹏介绍,自去年以来,金星镇实行戒毒(康复)人员 “动态四色网格化管理”,通过对不同对象、不同时期的表现实行不一样的监管方式,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社区戒毒(康复)对象复吸、脱管、漏管及失控现象。按照人在格上,事在网中将辖区内涉毒人员划分在所属网格中,对一些刚刚开始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管理、现实表现差、复吸率可能性较大的人员,列为红色管理人员,严加监管;对一些已经接受一段时间社区戒毒(康复)管理、生活相对稳定、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管理态度较好、重新犯罪可能不大的人员,列为黄色管理人员,正常监管;对一些初犯、临近三年戒断未复吸,社区戒毒(康复)期间表现好,复吸概率较低的人员,列为蓝色管理人员,宽松监管;对三年戒断未复吸,社会面有吸毒史未复吸人员,列为绿色管理人员,一年内随机抽检两到三次。同时,对同一名涉毒对象也可根据其现实表现,实行红、黄、蓝、绿四色滚动管理,适时变更。
“四色管理”机制与网格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杜绝了涉毒人员的脱管、漏管及失控现象发生,有效遏制复吸率,提高戒断率,失控率明显下降,社区戒毒(康复)率明显提升。
3.灵武市禁毒阳光工程驱散毒霾(小标)
近年来,灵武市在自治区、银川市党委、政府及各级禁毒委的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狠抓禁毒各项工作,特别在帮扶吸毒人员就业安置重新回归社会方面,积极探索开展了“禁毒阳光工程”,打造树立了“海峰阳光彩印包装有限公司”戒毒人员就业安置典型示范模式,起到了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灵武市海峰阳光彩印包装有限公司坐落灵武市创业园,主要从事彩色包装生产,目前运行稳定,企业最特别的一点就是法人杨海峰及16名员工全部为吸毒戒断人员。
2013年起,银川市公安局在禁毒委的统一部署下,不等不靠,自筹资金10万元,因地制宜,先后对吸毒戒断人员进行就业扶持。经过近三年的帮扶,吸毒戒断人员杨海峰开办的草编场吸纳了5名吸毒戒断人员参与就业,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2014年,随着禁毒人民战争的推进,灵武市委、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阳光工程,决定在灵武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成立集中就业安置区。借此契机,灵武市禁毒委转变思路、抢抓机遇,组织公安、劳动保障局及再生资源示范园区等禁毒委成员单位经过前期认真调研,积极扶持杨海峰创办“灵武市海峰阳光包装彩印有限公司”。
在具体帮扶中,灵武市禁毒办积极协调相关责任单位,做了大力卓有成效的工作:劳人局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培训;再生园区管委会发动企业捐资,帮助解决租赁场地首付款,协调设备厂家赊购生产设备,联系技术人员调试机器、培训员工,帮助企业快速投产运营;在企业运行缺乏订单和资金,业主打退堂鼓的情况下,中银绒业、荣昌绒业等相关企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解决订单与销路问题;在资金回笼困难,流动资金缺乏情况下,各级禁毒部门予以大力支持。2015年2月6日,在共同帮扶下,“灵武市海峰阳光包装彩印有限公司”正式开工投产,吸纳16名吸毒戒断人员就业,使他们由无业人员一举成为产业工人,同时,借助同类人员易沟通理解的优势,有效解决了戒毒人员重新就业受排挤、不认同和监督管理难等客观问题,通过关爱使他们重新建立起生活的信心。
截至目前,灵武市积极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协调解决了20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廉租房或住房补贴,23人医保,7人低保,自主就业464人、集中就业安置16人
4.兴庆区燕鸽湖社区“绿荫工作室”(小标)
银川市兴庆区燕鸽湖“绿荫工作室”建立于2014年9月,办公场所面积50平方米,配备了禁毒专职工作人员6名。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共有六个社区,常住人口39018人,燕鸽湖在册吸毒人员占辖区常住人口的2.7‰。
为了加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组织领导,燕鸽湖成立了以管委会主任为组长,各职能部门及各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
工作室建立以来,按照兴庆区禁毒办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了涉毒人员“大排查”专项活动。进一步摸清了本辖区的涉毒违法活动情况,全面掌握了本辖区涉毒人员现状,且全部逐人建立了管理工作档案,确保资料齐全,内容准确、详实,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常态化、规范化的工作轨道。
在工作中,燕鸽湖“绿荫工作室”结合工作实践总结了 “125爱心工作法”: 即一颗爱心贯彻帮教始终;把好“两道关口”,即出所衔接关和尿液检测关;实施“五个到位”,即领导到位、宣传教育到位、走访谈话到位、管控措施到位、帮扶到位。同时,兴庆区禁毒办从工作实际出发,自主设计开发了《吸毒人员管控预警系统》管理软件。通过数据监控、归档管理、统计查询、管控预警等实用模块,更简洁直观的将公安部《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和《宁夏社会化管控系统》平台上的管控信息进行呈现,并对在控人员的违规行为实时预警,更加及时、准确掌握涉毒人员管控信息和管控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
目前,燕鸽湖社区在册107名涉毒人员全部纳入管控视线,建立管理工作档案;其中对社区戒毒(康复)的21名吸毒人员,已经全部建立帮教工作小组,落实管控工作措施,执行率达到100%;在册涉毒人员中实现就业90名,就业安置率达到82%。实现了吸毒人员“有人管、管得住”的基本工作目标。
5.同心县禁毒工作荣获全国大奖
在禁毒“百城会战”中同心县公安局全区排名第一,同心县公安局禁毒大队2010、2012、2014年先后3次被公安部评为“禁毒执法示范单位”,2014年吴忠市禁毒工作综合考核中同心县排名第一。2015年,同心县缉毒执法四项指标,破案数、查获吸毒人数、强戒数、缴毒数全部超额完成,与上年同期相比,实现 “四上升”,禁毒工作各项考核指标在全区名列前茅。
2014年以来,破获毒品案件149起、缴获毒品47.1公斤、强戒吸毒人员437名,戒毒康复人员建档率96%、管控率85%、就业安置率81%,实现“六上升”,新增吸毒、贩毒、外流贩毒人员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51.8%、20.4%、32.5%,实现“三下降”。其中,外流贩毒连续9年大幅下降,涉毒引发的刑事案件连续三年下降,毒品原植物连续三年“零种植”。因涉毒引发的刑事案件从2012年的213起下降到14起,分别占当年刑事案件总数的16.2%和2.9%,毒情形势持续好转,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宗教人士助力禁毒人民战争和戒毒康复人员“六个衔接”制度、“四色”管理、“七位一体”帮教措施等做法在全国和区、市得到推广。
2015年,在全国禁毒工作表彰大会上,共青团同心县委禁毒志愿者服务大队和东大寺黑保章阿訇荣获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以及国家禁毒委的表彰奖励。
近年来,该县在常规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流程中,大胆创新“6231”工作法,即:落实“六个”衔接制度、制定“两个”规定、运行“三个”机制和搭建“一个”平台,有力保障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同时,同心县注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管理及帮扶救助工作,推行“四色”动态管理办法,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管控率从2014年的68%提升至2015年的81%;建立乡镇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公安民警、家属、乡村卫生人员、宗教人士、禁毒志愿者“七位一体”帮教模式,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由2013年的52%下降到2015年的18.5%;推行“221”安置模式,即在县戒毒所和职业技术学校建立“两个”技能培训基地,在新建戒毒康复中心和下马关镇易捷庄园建立“两个”就业安置基地,在县同德慈善产业园区成立“一个”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办公室,充分体现该县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管理理念。